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简称杜尔伯特。杜尔伯特是蒙古语数词“四”的复数形式之音译。据史籍记载,杜尔伯特之名成为某一群蒙古人的称呼,已有一千多年了。它经历了由起初的蒙古氏族名称、部落名称、地域名称到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建制名称的演变过程。
杜尔伯特之名,来自于蒙古高原的一个古代蒙古氏族的称呼,后来成为这个蒙古部落的名称。由于这个蒙古部落最早来到杜尔伯特草原,并世居此地,这个地方才有了杜尔伯特之名。汉文史籍在翻译《蒙古秘史》时,大多把这个蒙古部落记作“朵儿边”。在朵儿边部驻牧杜尔伯特草原四百多年之后,移牧此地的科尔沁蒙古部落的一支,在与朵儿边部融合时,也沿用了朵儿边之名,并在此地建制,该名称便固定下来。此时起,汉文史籍将这一行政区划和这里的蒙古人记作杜尔伯特。如从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杜尔伯特旗算起,到新中国建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至现在,此行政建制名称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了。
“杜尔伯特”氏族形成大约一千多年,其名称见于史籍也有八百年。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最早明确记载了这个氏族。道润梯步先生所著新译简注《蒙古秘史》中称:“都娃锁豁儿有子四人,如是居间。其兄都娃锁豁儿殁矣。都娃锁豁儿殁后,其四子们,不以亲齿其叔父朵奔蔑儿干,鄙薄之,离析之,弃置而迁徙之矣。遂为朵尔边氏,朵尔边百姓者即彼等也”。《蒙古秘史》中还有“薛赤兀儿自豁罗剌思、抹其别都温亦自朵儿边来亦”的记载。抹其别都温,有的史料记作抹其布敦,他是朵儿边部中最早投奔成吉思汗的一支的部落长。而[蒙古]策· 达姆丁苏荣先生的蒙古文转写本《蒙古秘史》中则记为:“都娃锁豁儿有四子,都娃锁豁儿死后,其四子对朵奔蔑儿干不以亲叔来看待,弃而迁之,成为杜尔伯特氏。”《蒙古秘史》中所说的这个朵尔边氏、杜尔伯特氏,就是《蒙古源流》中记载的“托诺依、多克新、额木尼克、额尔克”四兄弟,即由他们四兄弟组成的蒙古部落。朵尔边氏虽说1240年见诸于文字记载,但是,这个氏族的产生却远远早于这个年代。“据《大蒙古国源流黄金史》记载,甲寅年(公元774年)孛尔帖·赤那29岁生子巴塔赤罕。”上溯29年为公元745年,正是《 蒙古秘史》中开篇的蒙古始祖孛尔帖·赤那的生年。成吉思汗生于1162年,是孛尔帖·赤那的第23世孙。从孛尔帖·赤那生年到成吉思汗生年共417年,期间间隔21代,平均每代20年。而从孛尔帖·赤那到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共13代,期间间隔12代,共240年。根据这一推算,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大约生于公元985年前后,正是辽圣宗统和三年左右。由此可以说,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形成的朵儿边部落,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叶就已经开始活动于人类社会历史舞台。千年前,生活在蒙古高原肯特山斡难河一带的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离开其叔父朵奔蔑儿干,分居而称朵儿边氏。其后裔又东迁至贝尔湖一带而成朵儿边部,此部辽金间再迁至大兴安岭东,金太宗天会年间三迁至嫩江与通肯河之间的杜尔伯特草原。算来,到此地已有900年历史了。
关于朵儿边部迁至杜尔伯特草原的时间,除了蒙古文、汉文史籍都有记载外,有些调查资料也有佐证。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泰来设治局调查资料中记:“扎赉特、杜尔伯特两旗蒙古人相传系唐、宋年间由西藏游牧而来”。口耳相传的年代与朵儿边部迁来的时间相当,但关于“由西藏游牧而来”之说,可能是受藏传佛教的影响。
明嘉靖年间(1547年——1548年),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之第十四世孙科尔沁左翼万户奎蒙克塔斯哈拉,从原居地大兴安岭之阴率本部越大兴安岭东迁至松嫩平原。当时,东北地区蒙古三卫中的“朵颜”、“泰宁”二卫南迁,唯有“福余”返回嫩江流域。于是,科尔沁部落就与原“朵颜三卫”的朵儿边、豁罗喇思、扎拉伊儿三部同牧松嫩两江流域。十几年后,察哈尔、喀尔喀、科尔沁等蒙古东移集团终于征服了“朵颜”、“泰宁”、“福余”三卫,奎蒙克塔斯哈拉长子博迪达喇的第八子爱那嘎,便分牧于嫩江左岸的乌裕尔河中下游即朵儿边部游牧地。爱那嘎占据朵儿边之地,吞并朵儿边部众,沿用朵儿边之名,号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有些史料中说,爱那嘎有四子,分别是阿都齐、布鲁格图、道尔吉伊勒登、呼木朝格图,他们在杜尔伯特草原分地而牧。因朵儿边部之名称是由都娃锁豁儿的四个儿子组成的部落而来,正巧爱那嘎也有四个儿子,就沿用朵儿边之名称,曰杜尔伯特。
除了辽金时期的古朵儿边部、明朝中叶的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外,明清时期阿尔泰山一带也有一个称杜尔伯特的部落,史称准格尔杜尔伯特部。《清史稿》之《列传第三百五.藩部一》说,“蒙古称杜尔伯特部者二,同名异族。一姓绰罗斯,为卫拉特台吉孛罕裔,旗十有四,驻牧乌兰古木,称外扎萨克。一姓愽尔济吉特,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裔,即今驻牧喜峰口外之内扎萨克也”。《清史稿》所说的内扎萨克之杜尔伯特,即嫩江左岸杜尔伯特草原之蒙古部落。另一个杜尔伯特部,是指明清朝时期在新疆一带的卫拉特四部之杜尔伯特,辉特部隶属之。清朝时期,灭掉葛尔丹后,卫拉特四部重新组合为杜尔伯特、旧土尔扈特、新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此时,该杜尔伯特部“游牧金山之东乌兰古木地。东萨拉陀罗海、纳林苏穆河,接唐奴乌梁海;南哈喇诺尔、齐尔噶图山,接科布多牧场及明阿特;西索果克河,接阿尔泰乌梁海;北阿斯哈图河,接乌里雅苏台卡伦”。该部“祖曰愽罗纳哈勒,与准格尔祖额斯墨特达尔罕诺颜为昆弟”。现在,该杜尔伯特部之名在我国已不存在。
波·少布、王国志先生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中附载的论文,曾对朵儿边部、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新疆杜尔伯特部的三者关系作过结论。“新疆杜尔伯特与此地杜尔伯特没有必然联系,同名异姓。新疆杜尔伯特虽有迁徙,但是最近处距离嫩江也有二千里之遥,又无分支移牧嫩江”。嫩江左畔的“朵儿边即杜尔伯特”。二者名称“蒙古语义相同,都是‘四’之意”,而且“游牧地域始终相符”,“是杜尔伯特氏族与孛儿只斤氏族相互融合的关系”。
关于“杜尔伯特”之名称,在近千年里,汉文史籍有着许多不同的读音译记。明人宋濂《元史》中记作“朵鲁不德”;脱脱著《元史》记作“朵鲁班”;《明太祖实录》记作“朵里不歹”;清人屠奇《蒙兀儿史记》中先记为“朵尔边”部,然后解释说,“朵尔边”是指“今嫩江左畔杜尔伯特”;萨囊彻晨(清)著《蒙古源流》记作“杜尔奔”;清人张穆《蒙古游牧记》记作“杜尔伯特”;《清实录》、《清史稿》都记作“杜尔伯特”;到了清顺治五年(1648)4月14日,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改建为杜尔伯特旗,记作“杜尔伯特”;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杜尔伯特旗,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时,规定该县简称为 “杜尔伯特”。
汉文史籍中的“朵尔边”、“都尔班”、“朵鲁班”、“多礼伯”、“杜尔奔”、“朵鲁不德”、“朵里不歹”、“秃里不带”、“朵尔别台”、“脱里别歹”等种种汉文译记,都是蒙古语“杜尔伯特”的同名异记。实际上这些译记都是蒙古语数词“四”的不同译写。“杜尔伯特”应读作“杜尔伯德”。蒙古语数词“杜尔本”、“杜尔伯”加上表现复数形式的附加成分“德”,成为“杜尔伯德”一词。它是蒙古语数词“四”的复数之音译。
杜尔伯特之名最早是以氏族的姓氏出现的,后来成为部落的名称,又由于此部落长期驻牧于嫩江左岸的乌裕尔河中下游地区,因而成了地域的名称,在一定历史时期,此地以杜尔伯特之名建制,又演变成国家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这里所说的部落名称,即指古朵儿边部落和后来占领此地的嫩科尔沁杜尔伯特部;所说的行政建制名称、地域名称,即指清崇德元年(1636年)建立的杜尔伯特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建立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因清朝起在蒙古地方建立行政建制“旗”时记作“杜尔伯特”,新中国成立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时,也记作“杜尔伯特”,从此,“杜尔伯特”名称之汉文记写方法便约定俗成,现在人们都习惯记作“杜尔伯特”。
作者:包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