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园地 > 文史春秋
肇州县的蒙古族
作者(来源):      日期:2016-06-22              访问量:35089

一、来源与沿革

我们肇州县境城内的蒙古族,大体上可分为“坐地户”和“外来户”两类。所谓“坐地户”,就是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几百年的那些被分封于此地的早期到来的蒙古族户。所谓“外来户”,则是指后期逐渐由外地搬迁来的那些蒙族户。当然,两者也只是相对而言。我县的这些坐地户蒙古族,多数是被元朝分封到这里的世袭贵族以及跟他们来的仆人、奴隶等。

公元1206年,铁木真被拥戴为全蒙古的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帝国。把自己的“哥兄弟”、直系亲属、有功大臣分封到各地世袭任职,管辖那里的一切。于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于1214年被分封到了今肇州(又叫郭尔罗斯部,包括现在整个“三肇”地区等地),这样,我县就成了他的世袭牧地。他所带来的人,就是肇州县正式有史记载的蒙古族,成为这里的土著人。久而久之,这里的蒙古族对外就又自称为“郭尔罗特蒙古”(“郭尔罗特”,汉语意思是指“江,或沿江,”)全称是“沿江蒙古”。这里的“郭尔罗[特]”与前面的“高勒”当是一个词,同指江河,但语音有细微差别,这是因为不同译者在蒙语汉译时选用的汉字不同,加之蒙语词尾变化所致。元朝灭亡后,哈布图·哈萨尔世孙中有两支分别到西部、北部游牧去了,只有他的十六世孙乌巴什仍游牧于松嫩两江沿岸之间。久居下来再未搬迁,成了郭尔罗斯部。

在清朝顺治5年(1648)哈布图·哈萨尔的十八世孙——布木巴因有军功被封为郭尔罗斯后旗扎萨克(最高长官)镇国公爵。他任职后,又给自己的两个弟弟进行了领地具体划分,包括他自己共三处:老大(长兄)驻地“瑙颜格热”(汉语意思是当官的人家驻所,这是随汉族封建世袭制规定长子是继承者,故有此称);老二驻地叫“敦得格热”(汉语意为“腰房子”,或中间驻所——含有老二的意思);老三驻地叫“袄特根格热”(汉语意为“老疙瘩”——最小的弟弟驻所)。

从清朝封布木巴到现在也有三百多年了,如果从元朝哈布图·哈萨尔在公元1214年来到肇州算起,蒙古族共经历了元、明、清、民国、伪满洲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今年(2014)已整好是800年了。

现在,我县凡是姓包的座地户蒙古族人,绝大多数是布木巴这哥仨的后代。如,外号叫“八万”的蒙族座地户,就是老三的后代。(八万蒙古名叫“簸勒计·尼玛”,汉名叫包长明)。而肇源县界内梅林屯,西部一带蒙族村屯,肇东市界内老爷屯、八里屯的包姓蒙族人则分别是老大、老二的后代。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说起肇州的蒙古族、总要涉及到肇源、肇东等临县呢?这是因为,当时的肇州(郭尔罗斯后旗)本身就包括上述地方,属于内蒙古草原范围之内,隶属于哲里木盟管辖,总面积为5.2万平方公里,它们有着互相包含的关系。所以,就不能不涉及到它们。

当布木巴的后代世袭到清初时,他的十一世孙嘎尔玛什因触犯清律被六十六个台吉联名控告,革去了官职。由布木巴的亲二弟扎拉布的六代孙、第七世巴雅斯固朗承袭了扎萨克。他的后代一直传到十世,这就是伪满洲国时期任职的最后一任公爷——“多尔吉·帕拉木”。前期公爷驻地在肇源民意村(公营子),俗称“西公”。后期公爷驻地迁到肇东老爷屯,俗称“东公”。以上就是包姓蒙族的主流。至于那些杂姓蒙古族,他们或是早期、晚期,或是分期、分批,因不同原因,如躲避战乱、逃避灾荒而来到这里的。其中少数相对早一些时期来的,也便成了座地户蒙古族人,多数是后来的,就成了外来户蒙古族人。

二、人口及分布

我县蒙族的人口情况,由于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几经变动,加之手头资料匮乏等原因,得不到确切的数据,建国初期(包括划出去的原十一区、大同镇等蒙族人较多的乡镇)大约有几千人。而现在只有300来人了。人口锐减的原因有三:1、自然死亡相对多,人口净增长慢。2、多数搬到西部、西北部蒙族聚居地区。3、部分人汉化了,有的不承认自己是蒙族了。但是,近几年来又有上升趋势,这是因为党的少数民族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使一部分有蒙古族血统的人亦自称是蒙古族了。

我县蒙古族的分布,主要是在临“草甸子”边,靠“山根子”(实际是土岭)下的村屯之中居住。这是由于当时他们过游牧生活而决定的,上述地方,都是些春、夏两季水草丰美,秋、冬两季能避北风的好场所。如,万宝乡的博尔腊、薄合窝棚、可怜屯,托古乡的东西托古屯和得利村的塔林西伯(汉名地窝棚,蒙语意为“甸子边儿”)。后来,由于搬迁、定居等原因,也有散居到朝阳乡、永乐镇、肇州镇等地的,但为数较少。

三、姓氏与等级

蒙古族原来等级制度十分严格,元朝统治者曾把国人划为四个等级。在蒙古族内部也划分成好几个等级,即使在包姓族中,也划分为四个等级。这有如我们前些年的阶级(成份)划分一样。等级高的蒙古人鄙视、歧视、欺压等级低的蒙古人。不是同一等级的蒙族人一般是不许通婚,甚至不许交际往来。从土改到解放,这种封建等级制度被彻底地摧毁了,早已没有这些说法了。但是,为了了解掌握一些蒙古族历史习俗,理应懂得一点为宜。

具体说来,我县蒙古族的姓氏与等级基本上划为等号,就是可由姓氏看出等级,我县蒙族有“大族姓”与“小族姓”区别,也就是包姓族和杂姓族之分。

姓包的,因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所以等级地位高,叫大族姓。他们被人称为“台吉”(三肇蒙语方言叫“贴志”,是由汉语“太子”谐音而音译来的)。他们有四品以上的顶戴,有很多特权,可以担当“梅林”以上的职务。如肇源、肇东的梅林屯就是因驻过梅林而得名。在台吉的四个等级中,头等台吉为最高,他们是公爵后代,只有他们才有权当“扎萨克”(一旗最高长官)。当包氏家族每个男孩降生后,必须上报官府登记备案,以后即可领到一定的俸禄,成年以后,给一顶镶有宝石顶子的帽子,戴上有顶子的帽子,进县衙门面见县官时不必下跪,还给让坐。若是其他姓氏的蒙古族人遇见台吉,哪怕你是七、八十岁,对方是三岁顽童,也要给请安,道声“喳”,并要问好,平时也要定期去请安问好,否则就是犯上,轻则受严厉斥责,重则受到鞭打体罚。因为姓包的是“主子”,如果家奴犯了重罪,主子有权处死,别人无权过问。其他杂姓蒙人叫小族姓,如:何、白、韩、穆、武以及张、王、刘、李等姓,多数是“自由人”或仆人,也有少数是奴隶。他们多数是外来户,少数是座地户。其中也有汉族蒙化户。这些人无权享受包姓族的各种特权。大族姓,小族姓之说,不是根据人口多少说的,是根据等级高低而言。

四、语言与信仰

蒙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它有多种方言。肇州(郭尔罗斯后旗)的蒙古族语言属内蒙哲里木盟之内的内蒙古方言,亦称“东蒙方言”。由于历史变迁,地域阻隔及辖区封闭等原因,方言土语较多,与其他地域的蒙族人交谈时有一定的障碍。如笔者对哲里木盟广播电台播出的蒙古语评书完全能听得懂,而对内蒙古广播电台播出的蒙语播音则感到吃力。与杜尔伯特蒙族人交谈时也有个别词语听不懂。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肇州县蒙古族60岁以上者多数会讲蒙语或能听懂蒙语,但识蒙文者极少;50岁左右者能听懂蒙语者有一部分,会说者较少;40岁以下者即听不懂又不会说,更没有懂蒙文的。虽然如些,从血统及民族划分角度分析,他们仍是蒙古族。

蒙古人最早信仰萨满教,满清取得统治地位后,开始强迫蒙族信仰喇嘛教,到了清末,已由当时的强制变为自愿了,达到了几乎百分之百信仰佛教。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很少有人信仰佛教了。不过,在蒙族人面前,仍不能说那些诋毁、贬斥、诽谤佛教的各种污辱性语言,如有不慎犯了忌讳,立刻会引起对方很大反感。

五、婚俗、礼节、活动

旧时代,等级相差悬殊的蒙族人根本不能通婚,另外,本地包姓蒙族之间也绝不能结婚,包姓男子可以娶低一等级女子为妻,而包姓女的很少找当地等级较低的蒙族人为夫,常常只好远嫁他乡,可以嫁给何、韩等姓的蒙族人。蒙汉之间也很少通婚,但是,即使是在当时亦有蒙汉通婚现象,尤其是表现在上层人物的“政治联姻”上。现在,这种禁锢全被打破了。蒙汉通婚现象较为普遍,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素质,促进民族融合有极大的好处。

蒙族人注重礼节、尊敬长辈、热情好客、性格豪爽剽悍、讲究友情、待人实诚。肇州的蒙族人亦是如此。下面说的,都是过去的一些礼节,有的已经显得十分陈腐,应予以摒弃,但有的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应予以保留,并发扬光大。在以前,青年人如在外面遇见长辈人,必须请安问好,在家中,早起晚寝时刻,儿孙必须到父母、爷奶屋里请安。远方客人来临时,平辈人要首先向主人敬烟,然后再请出自己的长辈与其家人相见。若是长辈来临,全家人都要站在屋地上,一一向他行屈膝礼,并口言“门得”进行问候。然后再敬烟、献茶。若是高贵而鲜来的客人到来,则设以酒席款待。客人临走之前,必须抽空把屋地打扫干净,决不许客人刚走后,随即扫地。客人辞行时,举家送别,家里主要人员要亲自送行一段,其他则目送很远为止。

到别人家串门作客,不许打主人的狗,不许往房西头大小便。

当儿媳妇的,不许与公、婆、夫兄(俗称:大伯子)同桌就餐,不准叫公婆、长辈、丈夫的名字,哪怕仅有一个字眼也不许叫,当遇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必须用别的名称来代替。曾出现过这种笑话:有个新过门媳妇,她的丈夫叫“牤子”(公牛)。一次邻居家办事儿(孩子结婚),她去叫伹(音且,本地方言,客人)。一位蒙族老太太不认识她,就问“你是谁的媳妇?”她一时愣住了,不敢说是“牤子”媳妇,想了一会儿,终于说出:“我是没骟过公牛的媳妇。”此话一出,惹得人们哈哈大笑。由此可见蒙族避讳直呼长辈、丈夫名子之一斑。

弟媳不许和夫兄直接说话,更不许同坐一铺炕,当到了非说话不可时,要借助于在场的别人来达到说话的目的。比如,可借助孩子说:“你大爷想要吃什么饭?”夫兄则可说:“他大爷想要吃面条。”更早一些时候,弟媳给夫兄端饭上菜时,要用一种类似木锨式的特制工具,把饭碗菜盘放在上面,将门启开一个缝子,然后伸出长把儿“木锨”,探到桌边,让夫兄自己一一拿下,放到桌上,以达到授受不亲之目的。

大年初一(春节)家家互相磕头拜年,往往成帮结队,晚辈人和年轻人,从早到晚,奔走于亲朋故友之家,通常习惯是,进屋先拜佛爷,然后从最长辈的开始依次磕头。老辈人则根据不同的对象,对青年人分别说些良好的祝愿和吉利话。年轻人则满怀欣喜地离去。

年轻人拿东西(礼物)瞧看老人,蒙族老人不象汉族老人那样给拿赏钱;而是只收礼不赏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过去蒙古族有自己的一些活动。如:祭星星、祭敖包,开那达慕会,摔跤、赛马、射箭、打卜鲁、下蒙古旗,(蒙语叫“卜痕沙特尔”汉语俗称“老虎吃绵羊”),说蒙古书、喇嘛念经、跳鬼等。解放以后,有的已经停止活动了,加之我县人口又少,老人多数故去,这些活动基本没人搞了。

六、饮食与禁忌

过去蒙族人在饮食方面有很多的讲究,有自己的特色,主食以牛羊肉,炒米为主,同时食用牛奶和奶制品。宴席以全羊、手把肉为上品,入席者用刀自割自食。民国以来,因和汉人交往频繁,且以农耕为主,主食有所改变,也转为以粮食为主了。

蒙族人禁忌不少,虽然现在已基本随汉俗了,原有很多禁忌已经不提了,但是,老年蒙族人仍不吃狗肉,把狗肉叫“地羊肉”。这是受满族不吃狗肉的习俗影响的,但也有说是蒙族人自己认为狗是牧人最忠诚的朋友,人,不能吃“朋友”的肉。

蒙古人也不许吃非正常屠宰的死动物肉,也忌吃驴肉,尤忌吃白马肉,认为白马是佛爷的坐骑,凡人不许吃。妇女带孩子期(怀孕期)绝对不许吃驴肉,怕生的孩子“驴性”。也不许吃兔子肉,怕生的孩子“三瓣嘴儿”,孕妇不管坐在哪里都不许打斜歪坐着。

蒙族人其它方面禁忌也不少,这里拣主要的说一说:蒙古人不愿让别人抚摸孩子头顶,认为脑袋是一身之首,有灵气兼有佛性。因此,当你到蒙族家作客,希罕他家小孩时,不要拍打或抚摸孩子头顶,最好是拉一拉手。由于认为头的尊贵。因此又联系并引申出不许坐帽子或枕头。一旦有人冒犯,被认为是最大不敬;另外,蒙族认为女人脏,所以,女人的裤子不许挂在人的头顶上方或人们要从下面路过的地方;未满月的产房,外人不许进入;妇女扫地或做其它弯腰的活儿时,尽量使臀部不能对着别人;坐着时也不能将后背对着别人;当给别人斟完茶水后,壶嘴儿绝对不能正冲着别人,应将壶把儿对向别人,壶嘴冲无人处。正如前面所说,晚辈不许直呼长辈名字,妻子不能直呼丈夫的名字,而老人则可永远叫晚辈的乳名;还有要注意的是,蒙族过去的居室里带有“万”字炕,也就是连接南北炕而靠山墙搭的小窄炕。特别要注意的是西屋万字炕,那是摆佛龛,供佛爷的地方,任何人万万不得到这个炕上去坐,如果坐了,就是犯了大忌,主人十分不高兴,蒙古人十分敬畏大自然,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灵性是上苍对人类的恩赐。不允许人们对山川、林木、草原、进行破坏,特别是对水和水源珍视有加,决不许污染水,浪费水,因此,将农历初一、十五定为月“节水日”,这两天不许洗衣服,早先甚至不许到江、河、湖、泡里洗澡,可见其环保意识比现在还早、还严、还广。

除了上述之外,蒙族人最忌讳对他们说带有污辱性的语言,如什么“八月十五杀鞑子”,说蒙族人“吃绿草,喝大泡子水,”蒙古人的文字奇里拐弯儿,是受老牛撒尿而启发创造的”等等。轻则引起人际关系紧张,重则引起一些纠纷。因此,奉劝其他民族的同志,一定要尊重蒙族人的风俗习惯而不犯禁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麻烦。

作者:韩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一站式登陆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大庆市委员会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世纪大道东风路10号   邮编:163313   电话:0459-6376808
访问量:1449668